癸巳九月初,风清日和。我终于放下手里所有事情,登上了南下的列车。虽然十天前就预订了车票,但时值开学高峰,依然没能买到卧铺。车上人涌如潮,还好有座并且靠窗,于是把书摆在小桌上,悠然自得的看起来。一路那腰酸背痛的感觉,还有瞌睡虫的骚扰自不必说。列车经过一个昼夜的折腾,终于到达了自古屯兵之地--河南驻马店。
一个电话,老公开车来接我。因为公司生产需要原料,我们就载着原料驱车赶往汝南县。道路两边绿树婆娑,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树尽情绽放。刚一入县城,我眼前一亮,因为横幅赫然写着“中国梁祝之乡”。我颇感惊奇的问老公:“这里是梁祝之乡?”老公说:“对呀!”我倍感欣喜,无意中得来一个探访古老传说的机遇。
由于天已渐晚,寻了一家宾馆住下。第二天清晨吃过早饭,老公便带着我赶往马庄。马庄就是梁祝传说中马文才居住的村庄,以前是马庄乡,现更名为梁祝镇。我带着各种猜测和幻想在车子里浮想联翩。“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生生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.....”蓦然回想起这支凄美的曲子。
汝南县到马庄不是很远,大约27公里。路上高悬着“欢迎您再次光临梁祝镇”的匾幅。距离墓地不远的转弯路口那建有高大的仿制门楼,上边刻着“梁祝故里”的金色字样。下边门框上刻有歌颂梁祝爱情的几副对联,读着、品着,令人深深感动。旁边立有石碑,上面是记录梁祝传说的碑文,还有梁祝之乡的建立始末过程和年献的记载。
老公指着前边两三里远的村庄说:“那里就是马庄。”我怀着憧憬上车,催促老公快点开。眨眼工夫就到了马庄。村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就与其他普通村庄如出一辙。老公停好车子,朝着村庄北侧一指,说:“就在那边。”
这是一片村户人家耕种的农田,农田的庄稼已经硕果累累,临近收获。大约步行几百米,就看到了偌大的两座青冢。一座刻着:西晋梁山伯之墓,一座刻着西晋祝英台之墓。通往墓地与公路衔接的地方各有一座很小的拱形石桥。墓地的后侧种植了一排青松。墓地的旁侧立有碑文。我当时又是一惊,传说中不是梁祝合葬的吗?怎么会有两处青冢。老公说他也不知怎么一回事。
回来我查了一下资料。资料这样解说的:西晋是封建社会,那时候男尊女卑。第一呢,祝英台已经抬出祝家,就不再是祝家人了,古语云,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不能葬在祝家墓地;第二呢,祝英台没有嫁到马家,也不算马家的人,也不能葬到马家坟地;第三呢,祝英台虽然与梁山伯有着生死之恋,但毕竟没有成婚,也算不上梁家的人,所以也不能与梁山伯合葬。但是呢,梁山伯死后就葬在祝庄通往马庄的路边上。当地人为他们坚定不渝的生死恋情深深感动,又不忍心将他们分开。于是就在路的另一侧为祝英台筑了一个坟墓。传说如果路上三天没有行人通过,两座墓就会合为一处。
当地的老辈人说,死后的人是不能通过陆地相会,只能通过水路幽会。于是那里的村民又建了座一步三孔桥,这样这对恋人就可以通过水路随时相见了。自这件事情之后,祝庄和马庄定下庄规:永不通婚,完全断绝了联姻之路。
关于梁祝之乡的传说有很多争议,全国目前已经有几个梁祝之乡,大家都在争说自己才是梁祝之乡的发源地。一千多年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,暂且不管哪里是真正的发源地吧,我们只要了解这个传说,读懂这个凄美爱情故事的真谛就足矣了。
转身离开墓地时,“碧草青青花盛开 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生生爱 山伯永恋祝英台.....”这支曲子仿佛依然在两座青冢的上空久久盘桓,拂之不去....
评论